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杀虫;敛疮。主风湿麻木;寒湿骨痛;头颅伤痛;齿痛;疥癣;浮肿,痔疮;烫伤;溃疡日久不敛
禁忌
有毒,不宜内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禁口服。
食用方法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或乙醇浸搽。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怕霜冻,耐旱又耐湿,喜光,稍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和微酸性土壤上均能生长。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待翅果由绿变黄绿色时采收,随即播种,或翌春于1月将种子与湿沙均匀混合贮藏,2月中旬催芽,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子萌动后播种,约经10-15d出苗。苗高4-5cm间苗、定苗。秋季株高1m时进行假植,第2年春季移栽。栽后截干。移后截干。移植时株距不应太大,因树木易弯曲,要待株高3-4m时再扩大行株距;幼树萌蘖应及时除去;修剪宜在树液流动前时行。病害有丛枝病,虫害有桑白蚧、刺蛾、蚜虫、白蚁、核扁叶甲、桑粒肩天牛。
记载
出自《唐本草》。《唐本草》:枫柳,出原州。叶似槐,茎赤,根黄,子六月熟,绿色而细。剥取其茎皮用之。
生长地区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平原溪涧河难滩、阴湿山地杂木林中,喜光,现已广泛栽培于庭园或道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东北和华北仅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