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主泄泻;痢疾;津伤口渴;伤酒
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10-15g。
记载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槠子,小于橡子,树如栗,冬月不雕。生江南。2.汪颖《食物本草》: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3.《纲目》:穗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文,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厚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雕,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
生长地区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杂木林中,与马尾松、青冈栎、甜槠、木荷等混生。2.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密林或疏林中。3.生于海拔2600m的以下的山地或沟谷杂木林中。资源分布:1.除台湾、广东、海南、云南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2.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3.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