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肠痈;肺痈;痈肿;痢疾;产后瘀滞腹痛
成分及药理研究
1.镇静作用:曾报道、东北产黄芪败酱有镇静作用,并认为其中所含皂甙为其有效成分。近年进一步研究证明黄花败酱的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口服,对小鼠都有明显镇静作用,且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而蒸去挥发油的药渣浸膏和总皂甙都镇静作用。在挥发油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败酱烯和异败酱烯,异戊酸无镇静作用。败酱的镇静作用比同属植物缬草强一倍以上。2.抗菌作用:败酱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杆菌、炭疽杆菌和破伤风杆菌则无作用。白花败酱全草的水煎液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亦不明显。3.其他作用:败酱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的作用。是否与其所含墩果酸有关,值得探讨。因为齐墩果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败酱根热水提取物500μg/ml对人子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为100%,而对正常细胞则反有促进增殖的作用。4.抗癌作用:败酱根的热水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荷瘤小鼠(肉瘤-180)抑制癌细胞生长率为57.4%。
禁忌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生物学特性 喜稍湿润环境,耐亚寒,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但以较肥活的砂持壤土为佳。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季3、4月在宽1m的苗床播种,条播,覆土0.5-1cm,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约半个月左右出苗,出苗后当苗高3-6cm时可间苗1次,5月或6月初可移植大田。分株繁殖:4-5月挖取老株,或将老株四周自生的幼苗掘起进行移栽。行距为30-40cm,株距为25-30cm,每穴栽苗2-3株。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可施粪肥2-3次。
记载
出自《神农本草经》。1.《吴普本草》:败酱,似桔梗,其臭如败豆酱。2.《名医别录》:败酱,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晒干。3.陶弘景:败酱,出近道,叶似豨莶,根形似茈胡。4.《唐本草》:败酱,不出近道,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其叶殊不似豨莶也。
生长地区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沟谷灌丛边、林缘草地或间湿草地。2.生于海拔500-800m的荒山草地、林缘灌丛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涨、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2.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
加工制药
败酱草炭:取败酱草,置锅内,用中火炒至黑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凉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