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活血舒筋。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乳痈;疮疖;无名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劳伤腰痛
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9,鲜品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未调敷;或醋磨搽;或煎水熏洗。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生物学特性 喜阴湿,能耐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较好。栽培技术 用分株和种子繁殖,以分株繁殖为主。冬季倒苗后到春季未出苗前,挖起根茎,分成单株,每株须留芽和须根。栽时,翻耕土地,开1.3m宽的高畦,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每穴栽2株,填土区紧,施人畜粪水及草木灰,最后盖细土与畦面齐平。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3月刚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倒苗时,先把枯萎茎叶割去后进行,还要培土过冬。第1、2次追肥,以人畜粪水为主,第3次可施草木灰或堆肥。
记载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赤胫散,生宝庆山中。黄根,黑须,紫茎,有节似蓼,有细白毛。参差生叶,叶形宛似箭链,边绿,内紫黑色,纹赤。滇南生者尤长大,开粉红花如蓼。
生长地区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路边、沟渠、草丛等阴湿地或栽培。2.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山谷草地。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2.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