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清热,镇痉,明目,杀虫。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痼,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蚀,疔痔恶疮。 ①《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②《唐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 ④《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 ⑤《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⑥《本草述》:"治喉痹。" ⑦《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 ⑧《随息居饮食谱》:"治疔疽。"
主治
用于肝胆热盛、热极生风之惊厥抽搐、小儿肝热急惊、小儿疳积、目赤翳障、腹痛、牙痛、喉痹、疔疮、痔疮、蛔虫,以及湿热黄疽、暑湿泻痢与多种出血。传染病所致的高热抽搐及急性咽喉炎、口腔炎、眼结膜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带状疱疹、十二指肠溃疡等常配伍用之。
成分及药理研究
主含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又含胆甾醇及胆色素。从黑熊胆中可得约20%的牛磺熊脱氧胆酸,此是熊胆主要成分,被水解则生中磺酸与熊脱氧胆酸。熊胆又含少量鹅脱氧胆酸及胆酸。熊脱氧胆酸为鹤脱氧胆酸的立体异构物,乃熊胆的特殊成分,可与它兽的胆相区别。
禁忌
内服可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泻等反应。
目前人药用的多为人工引流的熊胆汁经干燥后的粉末或片块状的小块。味腥、苦,较难入口,用量不宜过大。
脾胃虚寒及虚热证忌用。体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用。儿童不宜用。
药用部位
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