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降气平喘,化痰消食。
主治
寒痰夹食。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色白,胸膈痞满,食少难消,舌荅白腻,脉滑等。用法
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主,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方解
本方所治主证为老人中虚,痰壅气滞。脾胃属中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气于脾胃。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水谷不得运化,不能化生精微而生痰。若食不消化,又可壅塞脾胃,则致食积挟痰。痰壅则气滞,胸痞痰多,痰多色白;痰随气逆,肺气壅塞,失其肃降之职,而见咳嗽喘逆,胸膈痞满;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食少难消。
本证以老年人脾虚为本,痰浊为标。《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又根据痰随气而升降,气行则痰行,气顺则痰消,治宜化痰消食,降气平喘。方中白芥子辛温燥烈,善温化寒痰,利气散结。紫苏子辛温芳香,善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并有润肠通便之功,有利于肠中痰浊下降而利肺气。病因食积引起,用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三味相合,既可祛痰降浊,又可利气宽胸,使痰消食化,痰降气顺,则咳喘气逆、胸膈满闷诸症自解。方中三子各有所长,临证可根据证情偏颇而定主辅,如苏子长于降气,气喘咳嗽者则以苏子为主;白芥子长于消痰,痰多清稀者,则以白芥子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食少难消者则以莱菔子为主。
本方消痰降气,化滞通便,降肺通肠,尤能止咳平喘。吴昆曰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祛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力矣。”(《医方考》)
本方主治老人寒痰挟食之证。临床当以咳喘气逆,痰多胸痞,食少苔腻为使用依据。痰多而稀,胃气不降,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砂仁;肺气上逆见胸满气促,咳喘较重者,加杏仁、厚朴;若感风寒,兼表证者,加苏叶、前胡;食积较甚见食后脘胀,舌苔腐腻者,加神曲、麦芽、焦槟榔。
本方偏于辛燥温散,易伤正气,不宜久服。病证缓解,当调补脾胃。
按语
本方以痰多食少、咳嗽喘逆、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扁平疣、胸腔积液等病症。如痰多而稀者,加细辛、干姜;胸闷气促、痰多不利者,加厚朴、杏仁;若有表邪,加苏叶、前胡。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本方具有祛痰、平喘、镇咳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附方
《症因脉治》三子养亲汤,由山楂核、白芥子、莱菔子构成。功能消食化痰,利气宣导。主治食痰积滞。加减
若大便素实者,加熟蜜少许;冬寒,加生姜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