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通利二便。主痢疾;二便不通;蛇虫螫伤;疮毒
成分及药理研究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烷烃类、正烷醇类、16-三十一烷酮、甾醇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皆为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克雷白杆菌(皆为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16-三十一烷酮及甾醇类的抗菌作用强于正烷烃类[1,2]。
禁忌
1.脾弱便溏者慎服。[br]2.《本草求原》:脾弱易泻勿用。恶蕨粉。[br]3.《随息居饮食谱》:痧胀滑泻者忌之。
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30-60g;或煮粥。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液熏洗。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强光,要求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碱、耐旱。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为21-22℃,苗高10~15cm时定植,择阴天或傍晚进行,株、行距40~50cm。
记载
出自《神农本草经》。1.《蜀本草》:《图经》说有赤苋、白苋、人苋、马苋、紫苋、五色苋,凡六种,惟人、白二苋实入药用,按人苋小,白苋大,马苋如马齿,赤苋味辛,俱别有功,紫及五色二苋不入药。2.《本草图经》:人、白二苋,亦谓之糠苋,亦谓之胡苋,亦谓之细苋,其实一也,但人苋小而白苋大耳。霜后方熟,实细而黑。紫苋茎叶通紫,吴人用染菜瓜(一作染爪)者。诸苋中此无毒。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
生长地区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有时逸为半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