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少阴病。
记载
《伤寒论》。
组成
附子2枚(炮,去皮,破8片),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用量
上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服药前先灸之。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2.《金镜内台方议》: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茯苓为臣,而泄水寒之气;以白术、芍药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参为使,而补其阳,以益其元气而散其阴邪也。
3.《医方考》:伤寒以阳为主,上皆阴盛,几无阳矣。辛甘皆阳也,故用附、术、参、苓以养阳;辛温之药过多,则恐有偏阳之弊,故又用芍药以扶阴。经曰:火欲实,水当平之。此用芍药之意也。
4.《医方集解》:肾主骨,寒淫则痛,此一身骨节尽痛,乃阳虚阴盛而生内寒所致,非外寒也。若以外感之痛治之,则杀人矣。故用参、附助阳而胜肾寒,加芍药敛阴以为阳之附也。
5.《古方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药者,扶少阴之阳,而不调太、厥之开阖,则少阴之枢终不得和,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开,白芍以收厥阴之阖,茯苓以利少阴枢纽。独是少阴之邪,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苟非生附,焉能直入少阴,注于骨间,散寒救阳?尤必人参佐生附,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阳,上资君火之热化,全赖元阳一起,而少阴之病霍然矣。
6.《金鉴》:少阴为寒水之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君以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壮少火之阳,一以散中外之寒,则身痛自止,恶寒自除,手足自温矣。以人参为臣者,所以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有本,十二经脉有根,脉自不沉,骨节可和矣。更佐白术以培土,芍药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则阴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则水有制,制则生化,此诚万全之术也。
7.《伤寒论讲义》:本方重用附子,温经驱寒镇痛,与人参相伍,温补以壮元阳,与白术、茯苓相伍,健脾以除寒湿,佐芍药和营血而通血痹,可加强温经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