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功效
迎香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为手足阳明经之会,具有清热散风、宣通鼻窍、祛风止痒、理气止痛的作用,是临床治疗鼻塞、流涕等鼻疾诸症之常用穴。
本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迎”,指迎接;“香”,指的是气味。本穴处于鼻孔两旁,可治鼻塞不闻气味,使之能闻及(即迎接)各种气味,故名迎香,別名“冲阳”。
(1)迎香是治疗鼻病常用要穴,在临床中有“鼻病第一穴”之称。本穴位于鼻孔两旁,夹于鼻子,根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故能治疗鼻病。本穴其功善散风热、通鼻窍、清火气的作用,常配印堂、上迎香、合谷、足三里合用,可治疗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甲肥厚、鼻息肉、鼻出血、鼻塞等各种鼻疾。《针灸甲乙经》载有:“鼻鼽不利,窒洞气塞……鼽舰有痈,迎香主之”,也有《针灸大成》中“一针未出气先通”的主治功效。
(2)迎香可治疗面部发痒、面瘫、痤疮等面部疾病。本穴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可通调手足阳明二经之经气,改善面部气血循环,发散面部之风邪,故能治疗面部发痒、痤疮、黄褐斑、面瘫、面痉挛等面部之疾。《百症赋》中言:“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3)迎香有安蛔止痛的作用。本穴是治疗胆道蛔虫症的有效验穴,历代也有许多相关验案记载。一般为迎香透四白,临床常配胆囊穴、足三里、中脘合用。
(4)迎香还有其他方面的治疗功效。如临床还常用于便秘、呃逆、快速性心律失常、周身瘙痒等病症,也均具有良好的功效。尤其对于顽固性相关病症,临床据症用之,往往有意想不到之效。
主治
疏散风热,通利鼻窍。鼻塞 鼻渊 鼻出血 胆道蛔虫 颜面神经麻痹
(1)鼻部疾病: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塞,流涕。
(2)面部疾病:面痒,面瘫,面痛,面肿,痤疮,黄褐斑。
(3)其他:如胆道蛔虫症,便秘,快速心律失常,周身瘙痒等疾病。
穴性
清热散风,通利鼻窍(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鼻疾和其他面部疾病)。
顾名思义
迎,迎受;香,脾胃五谷之气。此处穴位接受来自胃经的气血,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经。
相关疾病
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位置
属手大肠经脉的穴道,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多施以泻法,不宜灸。
取穴
正做,双手轻握拳,食指中指并拢,中指指尖贴鼻翼两侧,食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即是。
疗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迎香,或向鼻根部搓揉。
以食指指腹垂直按压,也可用单手拇指与食指弯曲,直接垂直按压穴位。每次按压2次,1〜3分钟。
治疗功用:祛风通窍,理气止痛。
配伍
面神经麻搏 | 配伍穴位:迎香穴、四白穴、地仓穴
疾病概述: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按摩顺序与技法:先用双手食指按压迎香穴1?3分钟,再用双手中指揉按四白穴1?3分钟, 最后将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张开成“八”字形,轻贴于嘴角两端的地仓穴上,按压数十次即可。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急慢性鼻炎 | 配伍穴位:合谷穴、迎香穴、印堂穴
鼻出血 | 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
(1)迎香配合谷、印堂、风池治疗鼻疾。
(2)迎香配上星治疗鼻子出血。
(3)迎香配四白治疗胆道蛔虫症。
(4)迎香配通天治疗鼻息肉。
(5)迎香配大包治疗周身瘙痒。
(6)迎香配合谷、地仓、颊车、下关治疗口眼歪斜。
(7)迎香配合谷治疗面痒面肿等面部疾病。
宜忌
本穴操作多沿皮下平刺,针尖应略向内上方斜刺,不宜深刺,同时注意针刺手法宜轻。本穴一般不宜灸。
古藉摘要
(1)《针灸甲乙经》卷十二:鼻鼽不利,窒洞气塞,歪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2)《针灸大成》卷六;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歪,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衄多涕,鼻衄骨疮,鼻有息肉。
(3)《针灸聚英》:鼻有息肉治迎香。
(4)《百症赋》: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5)《圣惠方》: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
(6)《玉龙歌》: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7)《玉龙赋》:迎香攻鼻窒为最。
(8)《通玄指要赋》: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9)《灵光赋》:鼻窒不闻迎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