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用于中风偏瘫,头痛,跌扑损伤,风湿痹痛,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6~12g,研末分3次服。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行气,止痛,活血,去瘀,通经,降压镇痉。
主治
主治中风偏瘫,跌扑损伤,腰肌劳损,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症。
成分及药理研究
主含生物碱类成分,如原阿片碱、巴马汀、普鲁托品、别隐品碱、隐品巴马汀、延胡索甲素及乙素、丙素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抗心律失常、镇痛、抗炎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夏天无有扩张脑血管和下肢血管的作用,并有明显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粘附,还有兴奋平滑肌的作用。临床上选方可用于各种高血压、脑瘤或脑栓塞所致偏瘫,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腰肌劳损等症状。
禁忌
无气滞血瘀者不宜用。
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不宜超量,久服。
有致头昏、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嗜睡、肌肉僵硬、抽搐等急性中毒反应报道。
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5~12g,水煎服;也可入丸。
选方
可用于各种高血压、脑瘤或脑栓塞所致偏瘫,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腰肌劳损等症状。药用部位
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或全草。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约35厘米,全体光滑无毛。块茎近球形,直径0.5-1厘米,表面黑褐色,着生少数须根。茎柔弱,稀疏丛生,直立,不分枝。基生叶2~5片,具长柄;叶片二回三出分裂,小裂片倒披针形或窄长倒卵形,先端圆钝,有突尖,基部渐窄成长柄,全缘;茎生叶2片,互生,较小,一至二回三出分裂,无柄或近无柄,形似3叶生于茎的1个节上。4月开花,为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卵形或宽披针形;花冠淡紫红色,管状唇形,一方开口,一方成距,在花梗上横向水平着生。蒴果线形,成熟后2瓣开裂;种子细小。
生于丘陵、山脚潮湿的草丛中及水沟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省。
选购保存
以个大、质硬、断面黄白色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