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湿热泻痢;热淋;目赤肿痛;牙龈红肿;咽喉肿痛;痄腮;丹毒;湿疹;热毒疮疡
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坡丘陵地带,生境为草坡、杂木林林缘及林下灌木丛中。能耐旱、耐寒。适宜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8-10月采收成熟果实,用湿沙混合贮藏,至次年2-3月播种。播前适当翻耕土地,耙细整平,开约1.3m的高畦,按行距25cm开横沟,沟深约6cm播幅10-13cm每沟播种子100-150粒,施人畜烘水后盖细土约1cm厚。培苗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先深耕整平,按行株距各66m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土压紧,盖土至与地面平齐,浇水定根。田间管理 种子出苗后要勤除杂草、浅松土并适当间苗,每年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畜粪水或氮肥1次。移栽后每年春、夏、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并在春季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粪水,冬季追施土杂肥,中除时翻入土中。移栽后1-2年内植株较小,行间可间种蔬菜或豆类作物。
记载
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生长地区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向阳杂木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狭西、湖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