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3~12g,后下。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清热,定惊,降血压,祛风湿,平肝熄风。
1.熄风定惊(惊痫抽搐证)用治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证。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症,可与天麻、全蝎等同用,如钩藤饮子;若温热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多与羚羊角、白芍等配伍为用,如羚角钩藤汤。本品熄风止痉,清泄肝热,功用和缓。
2.清热平肝(头痛,眩晕证)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属肝火者,常与夏枯草、龙胆草等配伍为用;若肝阳上亢,常与天麻、石决明等同用,如天麻钩藤饮。通过清肝热,亦可用治小儿惊啼、夜啼。
钩藤图片
主治
用于肝经实热、肝阳上亢、热盛动风之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等。
为风火相煽病症的要药,对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尤宜。现多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偏头痛、面神经麻痹、妊娠胎动不安等。
成分及药理研究
主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硬毛帽柱木碱、硬毛帽柱木因碱。具有镇静、降压、抗惊厥等作用。
1.钩藤有降压作用。 2.钩藤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3.钩藤能舒张肠、支气管及子宫平滑肌。 4.钩藤碱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并能抑制蛙与小鼠的呼吸,缩小瞳孔。 5.钩藤总碱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禁忌
气虚无热者不宜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
肝功能不全或月经不调者不宜用。
用量不宜超过12g。
食用方法
入汤剂3~12g,宜后下,不宜久煎,或入散剂。
选方
1、降血压:钩藤10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每日1次。
2、治中风后遗症:钩藤、川芎、麦冬、牛膝、丹参各10g。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饮用。
3、治面部痉挛:钩藤、菊花各10g。水煎去渣,取汁,温水送服。每日1次。
4、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川大黄各25g,龙齿50g,石膏、麦冬各15g,栀子仁0.5g,黄芩0.15g。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5g,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服。
5、治伤寒头痛、壮热神昏:钩藤、桑白皮、芒硝各50g,栀子仁、炙甘草各1.5g,大黄、黄芩各75g。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15g,水煎,加竹叶3片,去渣,取汁,加入适量生地黄汁,挽拌均匀,饭后温服。
药用部位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0米。根肥厚,淡黄色,质软,味微苦有刺喉感。枝条四棱形,褐色,光滑;叶腋有对生的两钩,钩尖向下弯曲,形似鹰爪,故称“钩藤”或“鹰爪风”,钩长约1.2~2厘米。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或呈圆形,全缘,下面灰绿色,有粉白色短毛;托叶2深裂,裂片条状锥形。夏秋间开花,绒球状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或枝顶;花黄色,花冠合生,上部5裂,喉部内具短柔毛;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倒卵形或椭圆形,有宿存萼。种子两端有翅。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中。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及长江以南至福建、广西、广东各省区。
选购保存
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