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益气养阴,敛汗生脉。
主治
气阴两伤,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多脉虚;久咳伤肺,气阴两亏,干咳少痰,食少消瘦,虚热喘促,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脉微细弱;或疮疡溃后,脓水出多,气阴俱虚,口干喘促,烦躁不安,睡卧不宁。
用法
①中暑《续名医类案》:陆祖愚治陈元甫,七月间因构讼事,忍饥,食冷粥数碗,少顷即吐出。自此茶饮皆吐,头痛身热,咽喉不利,昏冒,口中常流痰液。医知为中暑,用冷香薷饮投之,随吐;又以井水调益元散投之,亦吐,昏沉益甚。脉之,阳部洪数无伦,阴部沉微无力。此邪在上焦,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宜涌吐者也。盖饥饿之时,胃中空虚,暑热之气,乘虚而入于胃,胃热极而以寒冷之水饮投之,冷热相反,所以水入即吐;即口中流涎,亦胃热上溢之故也。因用沸汤入盐少许,齑汁数匙,乘热灌之,至二三碗不吐,至一时许方大吐,水饮与痰涎同出,约盆许。即以生脉散投之,人事清爽,诸症顿减。②脱症《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1:48):周某,女,75岁。患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血压在190-170/110-100mmHg之间,并有头晕失眠,咳嗽胸闷等。诊前约10分钟,因过劳突感呼吸困难,心悸,头汗如珠,口噤不语,脉形隐伏,怠缓而结,至数不清,每分钟约36次/分。证属脱证。急取红参2支(切片),麦冬15g、五味子12g,开水浸泡,白糖为引,徐徐灌入口中,药尽服,病人始能呻吟,手足扰动。再服即时苏醒,脉形始现,50次/分,仍无力而结,3-5至一止。此元气复而未盛,原方浓煎作饮,2小时内尽服生脉散二剂,神识清楚,转危为安。次日再诊,觉头昏疲乏心跳,六脉弦缓,5-8至一止。血压140/100mmHg,已进食。仍按原方再进三剂,素食调养,脉形整齐,恢复常态。③低血压《四川医学》(1981;2:100):口服生脉散加味(粉剂):党参6g、黄耆6g、五味子2g、麦冬2g,共18g为一人一日量,共研末,每次服6g,每日三次,连服四周为一疗程,选择血压低于90/60mmHg,排除器质性及营养不良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观察10例(男女各5人),经给药1疗程后,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6.7mmHg。④心肌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25):治疗心肌炎20例(其中15例经多种西药多疗程治疗无效而改用本法),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⑤休克《新医药杂志》(1974;3:21):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20例,其中3例单用西药治疗,死亡1例(33%),而另17例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死亡1例(5.8%),16例血压全部回升恢复正常,升压作用温和是其特点。《江苏中医》(1980;3:59):以本方治疗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药5分钟至1小时后开始升压,显效率为71.8%,血压稳定时间平均为17.3小时。⑥心衰《中医杂志》(1980;12:30):生脉液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17例,其中1-3天内症状消失者10例(58.8%),3天以上消失者7例(41.1%),平均消失时间3.81±0.39天,而12例对照组中,3天以上消失者7例(58.3%),1-3天以内消失者5例(41.7%),平均消失时间6.08±1.19天,P>0.05。⑦心律失常《中级医刊》(1959;9:26):患者女性,73岁,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肺炎,继发心力衰竭,采用毛地黄叶粉末内服。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心率38次/分,律齐,血压降至90/0mmHg,患者疲乏,嗜睡。经中西医会诊,诊断为毛地黄中毒所致心房室传导阻滞。用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3g;连服5剂,心律恢复至56次/分,诸症逐步缓解。《天津医药》(1978;2:64):用本方配合安他心0.1每日四次,治疗室性,房性早博5例,4例痊愈,1例好转。《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52):治疗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21人次(15人),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18人次,伴有二度二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双率枝传导阻滞3人次。结果1人次显效,17人次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8/21(85.7%)。⑧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杂志》(1981;12:67)观察54例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应用生脉散前后的左心功能改变,用药前后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3:40):严氏用生脉液治疗心血管疾病23例,其中冠心13例,高心6例,肺心3例,心肌炎1例,总有效率为70.1%。其中对改善心电图异常的总有效率为69.6%,缓解心功能障碍症状总有效率为70.4%。⑨肺结核《中医杂志》(1959;9:36-37):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治疗肺结核22例,其中心肺型(即心痨与肺痨混合型)用生脉散熬膏治疗。经四个月后,全部有效,大多数恢复健康。
记载
《医学启源》卷下。
组成
麦冬、人参、五味子。
各家论述
①《内外伤辨》: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②《医方考》: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耆、甘草,令人气力涌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③《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麦冬甘寒,清权衡治节之司;人参甘温,补后天营卫之本;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气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济之理矣。
④《医方集解》: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元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
⑤《成方便读》:方中但以人参保肺气,麦冬保肺阴,五味以敛其耗散。不治暑而单治其正,以暑为无形之邪,若暑中无湿,则不致留恋之患,毕竟又无大热,则清之亦无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祛暑耳。此又治邪少虚多,热伤元气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虚者,可服之。
⑥《温病条辨》: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可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⑦《血证论》: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甘酸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