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用法用量:6~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消肿。
1.行气止痛(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用治胸胁腹痛或少腹冷痛等,常与香附等同用;用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等同用;用治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等症,可与小茴香、木香等配伍为用,如天台乌药散。
2.温肾散寒(尿频,遗尿)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寒引起的小便频数、遗尿等症,常与益智仁、山药同用,如缩泉丸。
乌药图片
主治
能通理上下诸气,用于寒郁气滞所致胸腹胀痛、气逆喘急、疝气疼痛、痛经、产后腹痛,以及肾阳不足、膀胱虚冷所致遗尿、尿频等症。
现代常用于浅表性胃炎、月经不调、疝气、老年性前列腺肥大、中风、癌症等。尤以治下腹胀痛为宜。
成分及药理研究
主含倍半萜及内酯类成分,如乌药醚内酯、伪新乌药醚内酯、乌药醇、乌药根烯等;尚含生物碱、脂肪酸、挥发油等。
现代研究,乌药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其挥发油内服能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坏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
1.乌药可使在位肠肌收缩加强,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2.乌药能促进血凝。 3.乌药正己烷提取物及乌药烯都具保肝作用。 4.乌药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5.去甲基乌药碱、乌药挥发油均有兴奋心肌,增冠脉流量,升高血压作用。 6.乌药有抑制S18 肉瘤的作用。其挥发油还有促进呼吸、扩张局部血管、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的作用。
禁忌
气虚、内热者忌服。
阴虚内热之病,不宜服。
孕妇慎用。
本品有耗气之弊,不宜超量、久服。
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3~8g,水煎服;磨汁或入丸、散。
选方
1、治小儿遗尿:石菖蒲、益智仁、萆薢、乌药各8g,水煎去渣,取汁,加盐适量,饭前服用。可治小儿遗尿。
2、治风湿麻痹:乌药8g,沉香6g,人参、甘草3g,将以上4味中药共研为末,姜盐汤送服。每天两次。
3、治跌打损伤:将乌药、威灵仙各3g混合,水煎去渣,温水送服。每天一次。
4、治肝经气滞、小肠疝气: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各15g,槟榔9g,川棟子、巴豆各12g。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去渣,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用。
5、治产后气逆、食滞账痛:乌药、泽泻、香附各6g,陈皮、藿香、枳壳各1.5g,厚朴3g,木香2.1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方一:治疗消化不良
乌药20g,神曲15g,水煎服。
方二:治疗跌打损伤
乌药30g,威灵仙茎叶1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三:治疗胃腹冷痛
乌药、生姜各9g,沉香2g,党参12g,甘草6g,水煎服。
方四:治疗气血郁滞,行经腹痛
乌药12g,香附、当归各9g,木香、甘草各5g,水煎服。
方五:治疗痛经
乌药30g,制香附、牛膝各15g,月季花5朵,水煎服。
方六:治疗疳积
乌药、五谷虫、鸡内金各30g,青黛1.5g。将前3味药烘干,研细末,加青黛和匀,瓶装备用。每日清晨空腹服3~5g,温开水送服。
方七:治疗疝气
乌药6g,小茴香10g,黄皮果核15g。水煎服。
方八:治疗风湿痛
乌药、钩藤、海风藤各10g,两面针5g,同适量猪骨煲服。
药用部位
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块根。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米。根木质,膨大粗壮,两端小,外皮淡紫红色,剖开白色。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生棕褐色毛,老则光滑。叶互生,革质,叶片椭圆形至广倒卵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下面灰白色,主脉3条。伞形花序腋生,花黄绿色。核果球形,成熟时黑色。冬、早春采根,切片晒干。
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产。生于灌木林中。
选购保存
以个大、肥壮、质嫩、折断后香气浓郁者为佳;切片以平整不卷、色红微白、无黑色斑点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