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禁忌
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食用方法
内服 煎汤,10~30g(大剂量120g);或入丸、散、膏。
药用部位
根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选择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栽种。用种子繁殖。
记载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云: “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折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
生长地区分布
内蒙古、山西、甘肃
加工制药
种后1~7年采收,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及泥土,晒至六至七成干时按大小捆成把,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