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满而痛,大便不通,甚或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臭,中消,疮疡等。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水煎服。
方解
本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海热通便,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峻,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药。诸药配伍,可以软坚通便,泻热和胃。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按语
本方以大便不通、腹满而痛、发热心烦为辨证要点。主治燥实为主,痞满不甚之阳明腑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肠梗阻、胆系感染、不明原因高热、牙周炎、便秘、鼻衄、糖尿病、妊娠黄疸、流行性结膜炎、稻田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如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胸膈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腹胀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瘀血,加桃仁、赤芍;牙龈肿痛,加黄莲、玄参、石膏;黄疸,加茵陈、山栀;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凡产妇、孕妇,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抗菌消炎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