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15~60g,先煎。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清热泻火、清肺胃热、疏散风热、除烦止渴。
1.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用治温热病热入气分的实热证,症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热毒壅盛,气血两燔所致之高热,发斑等症,配以黄连、生地黄等,以气血两清,如清瘟败毒饮。本品性大寒,泻火力颇强,乃用治热病高热之要药,属清解之品。
2.清肺胃热(肺热喘咳,胃热牙痛) 用治肺热壅盛之气急喘促、喘咳、咳痰稠黄者,配以麻黄、杏仁等同用,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胃火上炎,牙龈红肿疼痛,或牙龈出血,或口疮、头痛等,配以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
3.疏散风热(风热头痛,胃火上攻头痛) 用治风热时气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用治胃火上攻所致之头痛、牙痛,常配伍黄连、酒大黄、牡丹皮;若肾阴不足,胃火上攻,牙龈肿痛或出血者,可配以生地黄、知母、牛膝同用。
4.除烦止渴(热病烦渴,胃热消渴) 热病烦渴,虽饮水也不能止,使用本品后却能解渴,胃热消渴用之亦能获效,常配伍知母、天花粉、乌梅等同用。
石膏图片
主治
主治汗出、心烦、口渴、急喘促、喘咳、风热时气头痛等症。
生用:可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煅用: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暑、胃火头痛与牙痛、口舌生疮等。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小儿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热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外科急性炎症、烧伤、急性扭挫伤、大骨节病、牙周病、牙龈炎等可辨证用之。
成分及药理研究
主要含含水硫酸钙,常夹有有机物、硫化物等,并含少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现代药理研究,石膏有解热作用,能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还有缩短血凝时间、利尿、增加胆汁排泄作用等。
1.石膏有解热作用。 2.石膏有止渴作用。 3.石膏有镇痛作用。 4.石膏有镇静、解痉作用。 5.石膏有兴奋或抑制心脏作用。小剂量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和家兔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 6.石膏有增强吞噬力的作用。 7.石膏有抗病毒、利尿、利胆作用,还能降低血管通透性,缩短凝血时间。
禁忌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用量过大,可致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恶心、胃部不适,甚至神呆不语。若服用含砷量高的石膏,则可引起中毒,出现腹痛、腹泻、吐泻频作,甚至死亡。个别病例用石膏绷带固定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及灼热,并见弥漫性红斑及粟粒状皮疹。
②非肺胃实热或外感引发的高热病症不宜用。心脏病患者慎用。孕妇慎用。
③本品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确定,禁止超量用药,最大剂量不超过60g。
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15~50g,生石膏煎服。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药用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常产在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中形成的沉积岩中。多呈长块形状或不规则的块片,类白色或灰白色。打碎(或研粗细末)生用;外用多火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