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降血压,通经络。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等症。
临床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皮肤湿疹、痱子瘙痒、稻田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成分及药理研究
叶含海州常山素、内消旋肌醇、生物碱、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并分离出二种苦味成分。
本品尚含臭梧桐素甲、臭梧桐素乙、海州常山苦素A及海州常山苦素B。具有镇痛、降压等作用。
禁忌
脾胃虚弱者慎用。
孕妇、儿童慎用。
近年来发现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用于降压不宜高温久煎,否则影响降压效果。
食用方法
入汤剂9?15g,鲜品30?60g;亦可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研粉调敷,或鲜品捣敷。
选方
1、治半边头痛:臭梧桐50g,川椒10g,先将臭梧桐炒黄,入川椒再炒,然后加酒入锅搅拌均匀,装入炒布袋中,置于痛处;喝热酒一碗,盖上被子休息,微微出汗即可。
2、治痔疮:臭梧桐、松叶、芒硝各10g。水煎去渣,取汁,用药汁清洗患处,每天1次。可治痔疮。
3、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臭梧桐500g,豨莶草400g。将以上2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以温水送服12丸。忌食猪肝、羊血等。
4、治高血压:臭梧桐、夏枯草、豨莶草、菊花各12g,地龙、双钩藤、泽泻各9g。水煎,去渣,温服。
3、治风湿性关节炎
臭梧桐、防风、秦艽各12g,独活、当归、木瓜、桂枝各9g。水煎,去渣,温服。
药用部位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茎皮灰白色;幼枝四棱形,被褐色短柔毛。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广卵形或卵状心形,长9~15厘米,宽6.5~12厘米,全缘或微波状,两面密生短柔毛及黄色细点,具臭气。夏季开白色或淡红色管状花,聚伞圆锥花序疏大,集生于枝端;苞片叶状,卵形;花萼红色,稍膨大,卵状,上部5深裂;花冠管长约2厘米,裂片稍不整齐;雄蕊二强,伸出花冠之外。浆果状核果近圆形,熟时蓝色。花、果枝亦均有臭气,故名臭梧桐。生于丘陵、山坡、路旁、林边、沟谷及溪边丛林中,亦有栽培。由辽宁南部起至全国各省区大多有分布。
选购保存
以花枝干燥、带有绿色的叶、有特异臭气、无杂质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