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6~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舒筋活络,止咳化痰。
1.凉血化瘀止血(出血证)用治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尤为适宜于血热夹瘀所致的各种出血证。用治血热吐衄、崩漏等症,常与侧柏叶、生地黄等配伍为用;气虚崩漏者,每与黄芪、山茱萸等同用,如同冲汤。
2.活血通经(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证)用治瘀血阻滞所致的血瘀经闭,可单取本品与酒水煎服,或配以桃仁、红花等同用。用治跌打损伤,可单取本品浸酒内服,或与三七、乳香等配伍同用;用治风湿痹痛,常与鸡血藤、海风藤等同用。
茜草图片
主治
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疲脉络所致的吐血、咯血、蛆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血滞经闭、关节痹痛、跌打肿痛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黄疸型肝炎、消化道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泌尿道感染、涛疮、疔疮疖肿、荨麻疹、白血病、慢性腹泻、假丝酵母菌感染等。
成分及药理研究
主含多种羟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异茜草素、经基茜草素、大黄素甲醚等;尚富含钙离子等。具有止血、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茜草根温浸液能缩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更显著;茜草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茜草根煎剂给小鼠灌胃,有止咳、祛痰作用;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
1.茜草具有止血作用。 2.茜草粗提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3.茜草中环六肽类成分及甲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4.茜草提取物对人工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ST段、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 5.茜草煎剂和水醇提取液有祛痰镇咳作用。 6.茜草有抗菌作用。 7.茜草制剂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茜草可增强子宫收缩。有与芦丁相似的抗炎抑菌作用。
禁忌
脾胃虚寒、精衰血少、阴虚火旺者及无瘀滞者慎服。
畏鼠姑。
勿犯铜铁。
不宜与降血压的药物合用。
少数病例可有较持久的恶心和轻度血压升高等反应。
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8~12g,可煎服,也可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煎水洗患处;或入丸、散;或浸酒。
选方
1、乌发:茜草500g,生地黄1500g。水煎3次,去渣取汁,再熬成膏。每日1小勺,空腹温酒送服。连续服用1个月。
2、治月经过多:茜草、炒槐花各8g,生地黄、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0g,大蓟、小蓟各12g,蒲黄5g。水煎去渣,取汁,温水送服。每日1次,日服两次。
3、治吐血后虚热燥渴:治吐血后虚热燥渴茜草、黑豆、炙甘草各等分。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加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热水送服,不枸时服。
4、治鼻出血:治鼻出血茜草根、艾叶各50g,乌梅肉(焙干)25g。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乌梅汤送服。
方一:治疗慢性腹泻
茜草适量,炒黑存性,研为细末,加少许红糖。每日3次,每次9g,饭前服,1周为1个疗程。
方二:治疗吐血、咯血
茜草炭、当归、川芎、白芍、香附各6g,熟地黄9g,水煎服。
方三:治疗外伤出血
茜草根适量,研细末,外掺伤外。
方四:治疗跌打损伤
茜草根120g,白酒750ml。将茜草置白酒中浸泡7天,每次服30ml,每日2次。
方五:治疗龋病牙痛
茜草根1g(干品),用纱布包好放在消毒碗内,加乳汁10ml,浸泡数分钟,待液体成淡红色即可应用。用时将浸液用棉球或滴管滴入牙痛病人双眼的泪囊口处,每1~2分钟滴1次。
方六:治疗软组织损伤
茜草根200g,虎杖120g。用白布包煮20分钟,先浸洗,温后敷局部,冷后再加热使用。连续用药5~7日。
方七:治疗月经先期量多
茜草15g,荆芥炭9g,牡丹皮10g,乌贼骨9g。水煎服,经前1周每日1剂,连服5~7日。
方八:治疗关节痛
茜草根60g,猪脚1只。水和黄酒各半,炖2小时,吃猪脚喝汤。
药用部位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蔓性草木。根细长,金黄色或橙红色。茎方形,具四棱,疏生细倒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叶缘和叶反面均有细刺。秋季,梢头叶腋开淡黄色小花,排成圆锥状聚伞花序。结球形肉质浆果,成熟时黑色。秋冬采根,秋采茎叶,鲜用或晒干。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田边、路旁、低山坡灌木丛中。
选购保存
均以表面红棕色、断面红黄色、无莲基及泥土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