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用法
水煎服。
方解
本方主治痰饮病。病机为中阳不足,水湿内积,聚而成痰。中焦阳虚,脾失运化,财湿聚成饮,饮阻气机,气上冲胸,故胸胁支满,咳而气短;饮邪凌心,则心悸;饮人于经,则振振身摇;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是痰饮之象。治宜温化痰饮,健脾化湿。
本方为治疗痰饮病之主方。方中用桂枝温阳化气,温阳化饮,化气利水,且兼平冲降逆,为君药。茯苓健脾渗湿,与桂枝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为臣药,正与《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相符。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水湿自消。使以甘草益气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功。药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良剂。
用吐下,损伤中阳,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短气,身为振振摇。证虽不—,病机相同,故均以一方治之。
按语
本方以目眩心惊、胸胁支满、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瘍、幽门梗阻、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病、睾丸鞘膜积液等。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呕吐痰水,加陈皮、半夏;脘部冷痛、吐涎沫,加吴茱萸,干姜;心下胀满,加枳实;脾气虚重者,加党参;哮喘,加苏子、杏仁、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