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9~3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可生肌,补虚,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补气升阳,补中益气。
健脾补中: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少便溏等。
升阳举陷:用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证及气虚自汗证。
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1、增强免疫力
黄芪内含有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2、双向调节血压
中药专家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黄芪对于血压低属于气虚的人能升血压,对于气虚痰湿引起的血压高的人能降血压,适宜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
3、延缓衰老
黄芪含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矿物质。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4、疗疮生肌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允其适用于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黄芪图片
主治
用于脾气虚弱之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脏器或子宫下垂;气不摄血之便血崩漏;以及脾肺气虚、气血两亏之气虚发热、体虚多汗、痈肿日久不溃或溃后久不生肌收口等症;并可用于气虚水肿、血痹麻木、中风后遗症、消渴证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证,并预防感冒、防止喘咳,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脑血栓形成、心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肾病、流行性出血热、无脉证、前列腺肥大、系统性红斑狼疮、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周围神经麻痹等。
成分及药理研究
黄芪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养生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医书上称“黄芪补一身之气”。黄芪与党参、太子参或人参同服,补气的作用更佳,更适合气虚体质的人食用。黄芪还具有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保护脑组织、促进造血功能、抗肿瘤和减轻放化疗反应等保健作用。
黄芪主要含有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有增强免疫力、双向调节血糖、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抗衰老、耐缺氧、有轻微的利尿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内分泌系统。
1.黄芪能对抗免疫抑制制剂的作用。 2.黄芪有强心、限制或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改善心肌炎症状、抗应激、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扩张血管,扩张冠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的代谢平衡。 3.黄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可提高造血功能。 4.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双向调节血糖浓度。 5.黄芪有抗肿瘤作用。 6.黄芪有抗衰老作用。 7.黄芪对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均有治疗作用。 8.黄芪能增强脑部功能,有镇痛、镇静作用。 9.黄芪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小肠运动各平滑肌紧张度。 10.黄芪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11.黄芪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有促雌激素样作用。 12.黄芪有抗辐射作用,并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 13.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禁忌
感冒发热、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实证(如急性肠胃炎)及阳盛阴虚(如高血压)须慎用。
恶龟甲,两者不宜一同入药。
肺结核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
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服用。
孕妇不宜长久大量服食。
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不宜食用。
黄芪+白鲜皮古籍记载影响药效
食用方法
日常用法:9~30g,煎汤、含服均可,可用黄芪5~10g,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补气升阳多蜜炙用,其余皆生用。
家庭养生用,可用黄芪5~10克,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用黄芪50克左右煎汤,用煎过的汤做饭或粥,有很好的补气功效。
在烧肉,或烧鸡、鸭时,放一些黄芪,可增加滋补作用。
1、生吃
黄芪洗净,直接放入嘴中生嚼。
2、泡茶
黄芪20g。水煎代茶服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易体乏倦怠者多喝黄芪水,可以使精力倍增。
3、煮粥
黄芪30g,大米50g。水煎黄芪,去法取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汁中煮粥,汤稠时加红糖少许即可食用。
选方
1、治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
黄芪、白芍各15克,大枣10枚,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将前6味中药用水煎,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服用。
2、治气虚血滞、肌肤麻木、半身不遂
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枚。水煎,去渣,不拘时服。本方重用黄芪补气,促进气血运行,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
药用部位
为豆科多年生植物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生境分布
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毫米,先端稍圆,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窄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选购保存
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实、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次之。
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防潮湿、防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