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功效
大椎归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本穴具有调节全身阳气、扶正祛邪、解表退热、通阳截疟的作用。是治疗外感发热、疟疾、颈椎病之特效穴,临床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以泻法,或点刺出血最为常用。 本穴首见于《素问•气府论》。“大”,高大;“椎”,指脊椎。因本穴处于第7颈椎下,而第7颈椎为脊背椎骨的最高大者,故名“大椎”,別名“颈百劳”“上杼”。 (1)大椎是治疗发热、感冒之特效穴。本穴为督脉、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督脉总督诸阳,太阳主开主表;少阳主枢,主半表半里;阳明主阖主里。故用大椎则能祛除三阳之外邪,解表退热:适用于各种证型感冒与外感发热,无论风寒、风热、气虚、阳虚型感冒均能治疗。临床根据患者的体质与证型可针刺、可刺络、可火罐、还可艾灸。治疗热证多刺络拔罐法为用,治疗寒证多用灸法,可获良好效果。正如《素问•骨空论》载:“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督脉为阳脉总纲,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的作用。 (2)大椎也常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本穴归属督脉,又为手足三阳之会,主治热性病。针刺本穴具有清泻肺热,祛风化瘀之作用。常以刺络拔罐为用,刺络拔罐增强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风疹、荨麻疹、湿疹、痤疮等皮肤病的治疗。 (3)大椎是治疗颈椎病的要穴。本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故本穴是阳气会聚之点,针刺该穴意在调整阴阳,活血化瘀,祛邪通络。故是治疗头项强痛、落枕、肩背痛、脊背痛的常用效穴,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大椎主治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操作时应向上方刺,最好采用合谷刺法,以加强气血的运行,可引清阳上行,疏通督脉气血,或采用刺络拔罐法,能够较快的改善颈项部充血、水肿,消除淤血。每当临床所遇这类病患,常在大椎刺血,均可较快的改善临床症状,一般要求出血量宜多。 (4)大椎是治疗疟疾之特效穴。本穴为诸阳之所会,性善向上向外,泻之能宣通阳气,祛邪达表,而介通阳截疟之功,可治疗各种疟疾,根据不同证型的疟疾配用相关穴位运用,本穴是治疗疟疾之效验穴。 (5)大椎具有镇静安神之效。本穴为督脉之穴,督脉人脑,其分支联络于心,故具有通督镇静、安神定惊的作州,临床可用于神志病及脑部疾病,如癫狂、脏躁、智力低下、小儿惊风、失眠等病证。 (6)大椎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本穴治证广泛,还有多方面的实际功效,如用于某些虚证(盗汗、骨蒸潮热、五劳七伤),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等。
主治
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肩背痛、风疹、咳嗽喘急、小儿惊风(1)神志病证:癫狂痫,脏躁,小儿惊风,失眠。(2)皮肤病:荨麻疹,痤疮,风疹。(3)颈项部疾病:落枕,颈椎病,肩背痛。(4)外感表证:感冒,发热,咳嗽,气喘。(5)其他:如疟疾,盗汗,骨蒸潮热,五劳七伤,胸痛,眩晕等。
穴性
通督镇静,通阳调气,解表退热(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发热、感冒、疟疾、颈椎病、皮肤病等)。
位置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向上斜刺0.5〜1寸,常点刺出血。也常用灸法。
取穴
低头,后颈部隆起最高点,下缘凹陷处。
疗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②拔罐:用火罐留罐。③刮痧:从中间向外侧刮拭。④刺血: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2毫升。用大拇指按揉大椎约200次,或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能治疗颈项痛。
配伍
头痛:大椎配曲池、合谷。(1)大椎配陶道、间使、后溪治疗疟疾。(2)大椎配腰奇、百会治疗癫痫。(3)大椎配曲池、合谷、风池治疗外感发热及感冒。(4)大椎配合谷、中冲治疗伤寒发热、头昏。(5)大椎配风池、颈夹脊治疗颈椎病。(6)大椎配风池、筋缩、后溪治疗脊背痛。(7)大椎配长强治疗脊背强痛。(8)大椎配曲池、足三里治疗周身疼痛。(9)大椎配肺俞、膈俞、曲池治疗皮肤病。
宜忌
大椎深部是脊髓,故在针刺时注意针刺深度,一般取坐位,稍低头,多向上斜刺,不宜过深,一般控制在0.5~1寸之间,以免损伤脊髓。当针刺时若针下阻力感突然消失,有空虚感,深度在1寸左右,说明针尖已进人椎管内硬膜外腔,不可继续进针,当出现肢体抽动或触电感,应立即出针。
古藉摘要
(1)《素问•骨空论第六十》: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2)《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3)《针灸大成》卷七: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蒸,前板齿燥。(4)《玉龙歌》: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5)《针灸甲乙经》卷三: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刺入五分,灸九壮。(6)《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7)《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8)《肘后歌》: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9)《针灸聚英》:大椎连长强取,小肠气疼立可愈。(10)《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椎疗五劳七伤,风劳食气。(11)《黄帝明堂经》: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