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功效
归来属于足阳明胃经,具行活血化瘀、温经止带、调气固脱的作用,是治疗少腹病和妇科病之常州穴。
本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为还;“来”,为返。本穴用之能使不归之气,返回本位,下垂之疾复归原处,可治男子卵缩,女子阴挺等症,故名为“归来”,别名“溪穴”。
对男人来说,最常困扰他们的是疝气;对女人来说,最常困扰她们的是痛经。如 果能够坚持长期按摩归来穴,不仅可以治疗疝气和痛经,而且对于因为肾虚导致的男子卵缩(睾丸内收)和女子子宫脱垂等各种疾病,都具有良好的疗效。
(1)归来为妇科病之要穴。本穴有温经同脱,培补冲任,和血调经的作用,临床常用于阴挺、白带过多、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闭经等妇科病,尤对闭经、阴挺疗效最为突出,特适宜于寒性所致的闭经、痛经,并常加用灸法。《针灸甲乙经》载:“女子阴中囊,归来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载“归来:妇人血藏积冷。”之记载。
(2)归来是治疗少腹病常用穴。本穴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气血皆足,其穴处于小腹部,刺之可调整腹部气血,达到补气升提的作用,可用于小腹痛、疝气、奔豚气、男女生殖系统疾病。《胜玉歌》言:“小肠气痛归来治。”《针灸大成》载有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莲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由此可见,用归来穴治疗疝气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运用的经验。用本穴之所以能治疗疝气,一是因为本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多气多血,既能补气又能补血;二是与穴位所在的位置有关,其穴处于下腹部的两侧,非常接近腹股沟处,其下方主要脏器是小肠,正是疝气突出的部位,所以针刺归来,不但可以通调阳明经之经气,还可以升提益气,活血化瘀而促使局部气血旺盛,故可使脱出之物而复归。
主治
疝气 白带 月经不调 不孕 腹痛 畏寒 阴睾上缩入腹
(1)妇科病:月经不调,闭经,阴挺,痛经,阴痒,不孕症,带下。
(2)男科病:阴茎痛,睾丸炎,阴囊痛。
(2)泌尿系统疾病:腹痛,疝气,小便不利。
穴性
理气和血,温经散寒,益气固脱(根据其穴性,可用于西医学中的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及腹部疾病)。
顾名思义
从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到达本穴后,受冲脉外散之热的影响,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就像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所以名“归来穴”。
相关疾病
庙气、月经不调、不孕、带下、子宫内膜炎、腹痛、虚弱、畏寒、阳痿。
位置
属足胃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下腹部,在脐中下面4寸,距前正中线2寸。
直刺1~1.5寸。可灸。
取穴
仰卧,左手五指并拢,拇指贴于肚脐处,其余四指位于肚脐下,找到肚脐正下方小指所在的位置,并以此为基点, 翘起拇指,并拢其余四指,手指朝下,把食指贴于此基点,则小指所在的位置即是左穴。以同样方法找到右穴。
疗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掌根按揉。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举双手,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垂直下按小腹部两侧穴位处。中指最为用力,由内而外揉按,每日早晚各揉 按1〜3分钟。
治疗功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配伍
月经不调 | 配伍穴位:归来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肾俞穴
疾病概述: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 身症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许多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压病、肝 病、内分泌病、生殖道感染、肿瘤(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均可引起月经失调。
按摩顺序与技法:先取仰卧位,以右手鱼际先揉按腹部的归来穴约1分钟,再以右手拇指指腹罗纹面依次点按双侧下肢的三阴交穴,每穴点按1分钟,最后以一手手掌按摩小腹部约1分 钟。再改取俯卧位,先以两手手掌在腰骶部上下往返反复按摩2分钟;接着双手拇指指端依次点按肾俞穴、命门穴各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最后再以双手五指同时提拿双侧肾俞穴各3次。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痛气 | 配伍穴位:大敦穴、归来穴
阳痿 | 配伍穴位:涌泉穴、归来穴
(1)归来配太冲、气海、治疗疝气。
(2)归来配蠡沟治疗阴痒。
(3)归来配天枢、中极、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
(4)归来配支沟、太冲、阳陵泉治疗奔豚气。
(5)归来配关元、气海、三阴交治疗不孕症。
(6)归来配中极、三阴交、血海治疗闭经。
(7)归来配中极、关元、三阴交、行间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8)归来配维胞、三阴交、气海治疗子宫下垂。
(9)归来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治疗中风、下肢痿软无力等症。
宜忌
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深度,孕妇禁针。本穴以平补平泻或泻法为常用,一般不适宜补法。
古藉摘要
(1)《针灸甲乙经》卷八: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归来主之;卷十二: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
(2)《针灸大成》卷六: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3)《胜玉歌》:小肠气痛归来治。
(4)《千金翼方》卷二十六: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